黄凌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海水富营养化、自然岸线丧失始终是困扰我国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的难题。
沙尘最初从蒙古国开始,逐渐向我国传输。同时,昨天蒙古国和内蒙古大风天气,引发了大范围沙尘天气。
大范围沙尘从何而来 为何防护林挡不住沙尘?5月3日下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出现沙尘天气。为何近些年来北方的沙尘天气日趋减少?张碧辉表示,全球气候变化造近年来风速减小、大风天减少。此次大范围沙尘因何而起?近些年沙尘天气似乎越来越少,使人们的主观印象还是事实如此?未来几天还有没有如此强的沙尘?沙尘覆盖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 空气质量爆表葵花8号卫星记录沙尘向东向南移动过程。5日早晨和6日早晨,内蒙古、黑龙江西部和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降至0℃左右或以下。未来三天北方地区仍有大风沙尘 并伴有降温针对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10时左右,沙尘继续向南推进,天津、德州等地空气质量急剧转差。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有6~8级风,阵风9级。张碧辉介绍,近年来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冷空气减弱趋势。
从环保部获悉,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京、呼和浩特、张家口等13个城市PM10小时浓度破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额济纳旗3日14时PM10小时浓度竟达到8992微克/立方米。A股上市公司中,从事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蒙草抗旱,涉及植被保护的福建金森,主营市政园林工程的铁汉生态,将从中受益。风沙治理概念股受关注从4月15日开始,西北及华北地区已经遭遇了多次沙尘天气影响4日影响区域扩展至华北、东北等地区。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5月4日,沙尘影响范围为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13省(市、区),影响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据介绍,此次沙尘发展过程迅速,5月3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甘肃北部等地区开始出现沙尘天气,当日14时阿拉善额济纳旗PM10浓度达到8992微克/立方米。
5月5日早晨,北京等4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级别。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碧辉表示,冷空气和沙源地气象条件不利是这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A股上市公司中,从事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蒙草抗旱,涉及植被保护的福建金森,主营市政园林工程的铁汉生态,将从中受益。有专家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在2014年后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受其影响,北京市未来数年可能有更大沙尘出现。
3日下午沙尘影响地区逐渐向东扩展,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地陆续受到影响。5日5日,受沙尘天气影响,华北、华东、西北局部地区出现短时中至重度污染。预报显示,受强北风影响,沙尘主要影响地区将逐步南移。根据监测数据显示,5月3日23时,宁夏石嘴山市PM10浓度达到1668微克/立方米。
另外一方面,通过建设防护林以及各地在沙源地开展防风固沙等措施,也对沙尘减少起到了较好效果。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侵袭,影响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受沙尘天气影响,5月4日4时起,北京市PM10小时浓度由62微克/立方米上升至445微克/立方米。分析人士认为,沙尘天气进入活跃期将引起人们对于生态治理特别是风沙治理的重视。
风沙治理概念股受关注从4月15日开始,西北及华北地区已经遭遇了多次沙尘天气影响。15时,黑龙江黑河市达到2268微克/立方米。此次沙尘天气来自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方向,同时受到来自北部蒙古国和内蒙古西部的沙尘影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数据,北京市5月4日8时PM10小时浓度最高值达到1047微克/立方米。4日0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达到2563微克/立方米。5月6日起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将逐步结束,受沙尘传输影响,6日至7日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短时中至重度污染。
13城市PM10小时浓度破千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5月3日以来,受北方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从环保部获悉,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京、呼和浩特、张家口等13个城市PM10小时浓度破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额济纳旗3日14时PM10小时浓度竟达到8992微克/立方米。
7时,吉林白城市达到3855微克/立方米。张碧辉介绍,近年来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冷空气减弱趋势。
据该负责人称,受沙尘天气影响,多地环境空气中PM10浓度急剧升高,13个城市PM10小时浓度破千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垃圾焚烧监管相对容易,而且有些垃圾不通过焚烧彻底毁形的话,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如媒体曝光过的废污纸巾回收加工成纸巾、医疗垃圾回收制成餐具等问题。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更清洁、更安全地处理垃圾,以改善环境质量,到底分什么、怎么分,应视当地垃圾处理系统现状与规划而定,因地制宜。垃圾中的各种组分当然可以再生利用,但再生利用通常只能是降级利用,而且再生利用过程的污染控制难度远大于品质稳定可控的工业原料即资源,如果要严格做到质量合格、排放达标,必须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在经济学上属于价值为负的商品,这就是为什么垃圾处理从来都是政府付费给处理企业,处理标准越高、支付的费用也越高的原因。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位置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对处理企业来讲,按照标准将垃圾处理到位是首要任务,控制环境污染是基本要求,政府支付的处理费应当是企业主要收入。
我国推行垃圾分类的方向已明,方针已定,基本硬件条件已经具备,大家齐心协力,求真务实,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设施建设多管齐下,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垃圾分类的步伐一定会加快,目标一定能达到。对居民来讲,产生垃圾就是制造污染,减量、分类、付费就是当然责任,垃圾处理首先关乎居民自身利益。
之前我国部分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这些终端利用和处置设施涉及多个部门,有的已经存在,有的还待建设。
目前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较低、准确率较低,已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家都努力了,我们国家的垃圾分类才会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既有污染属性,也有资源属性,我们明确垃圾首先是污染源,其次才是一定条件下的资源,就是为了名正言顺,进而事成。但在不少专家眼里,垃圾首先应定位为污染源,这是不是给垃圾分类泼凉水?刘建国:这么说,当然不是泼凉水。我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已有17年的历史,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但对于有害垃圾,各地必须强制分类,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等。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有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吸取,有哪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辨明?记者专访了刘建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海云(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等业内专家。
没有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就谈不上实质性的垃圾分类成效。明确垃圾的污染源属性,有助于我们厘清居民、政府、企业在垃圾处理中的责任。
强调垃圾是污染源,有助于厘清居民、政府、企业的责任记者: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刘建国: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治理工作,涉及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多个利益相关方和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